作者 | 谢芸子
编辑 | 张帆
封面来源 | 企业官网
罗永浩与贾国龙的这场“骂战”终于画上了休止符。
昨日下午,西贝发布《致歉信》,称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的前置加工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欢迎顾客继续提出改善建议,将积极持续整改。”
随即,罗永浩决定“放弃进一步追究西贝”,同时又强调“不反对预制菜,只是主张餐饮企业用预制菜给到消费者知情权。不能用预制菜冒充现做的新鲜菜肴。”
出人意料的是,这场纷争,以及中国部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反感情绪,并未对资本市场带来太多负面影响。
自9月15日开盘,“预制菜板块”走高。其中,生产和销售冷冻肉制品的“得利斯”涨停。味知香、三全食品、惠发食品等老牌预制菜相关企业,以及为西贝供货的千味央厨、国产水联、龙大美食、福成股等股价全面上涨。
36氪根据公开资料制表
消息面上,预制菜板块走高,或与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过审有关。据第一财经报道,草案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关于预制菜的“身份”或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会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
复盘本次纷争,双方的争议主要来自中央厨房与预制菜的不同。
贾国龙“咬死”不承认西贝使用预制菜,原因或在于行业无序发展下的乱象频发。
2024年,央视“3·15晚会”曝出个别预制菜厂商使用“淋巴肉”制作“梅菜扣肉”产品,公众对于预制菜的抵触情绪达到顶峰。人们的担忧普遍在于,预制菜可能出现防腐剂超标、食材新鲜度不足、营养流失等问题。
在这样的情绪下,行业内对预制菜的定义也与消费者的认知存在差异。换言之,普罗大众与从业者的颗粒度“没有对齐”。在讨论何为预制菜的过程中,最常被餐饮界提及的是市监局的一则通知。
去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通知》认为,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这是国家层面对预制菜的首次官方定义,值得提及的是,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明确不被纳入预制菜范围。
那么又该如何理解中央厨房的概念?
按照贾国龙的说法,预制菜是成品,是将熟食加工好冷冻、再拆包装后加热直接食用。中央厨房是对菜品“预加工”,配送到门店的多是净菜、半成品,需要再加工制熟。
更直观地理解,来自西贝中央厨房的预制半成品,主要承担了后厨中备菜师傅的角色,其半成品不能被简单认为是隔水加热、5分钟即可食用的“料理包”。
但这样的说法难以服众,尤其是在西贝后厨被爆出使用“冷冻锁鲜技术”保存的西蓝花后。
实际上,在餐饮工业化、连锁化的过程中,中央厨房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肯德基、麦当劳相继进入中国市场,中餐开始学习国外的快餐经验,探索以冷冻方式进行产品保存。2010年前后,商业地产的发展进一步推动连锁餐饮的浪潮,中央厨房的渗透率也得以迅速攀升。
据《中国企业家》报道,2014年,西贝开始自建供应链系统,并逐步在全国建立起华北央厨、华东央厨、华南央厨等生产基地,实现“生产基地+工厂+门店”的全产业链模式建设。
理想情况下,预制菜品能解决购物中心不能明火的问题,也能最大化地规避小作坊,或是夫妻小店出现的食全问题。拉长时间线看,中央厨房的建设,以及餐饮企业对于上游原材料的把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毛利率,提高门店的翻台率与出餐效率。
然而时移世异,在消费分级、追求平价餐饮的浪潮下,大量使用预制菜品且价格较高的连锁餐饮企业,站在了大众的对立面。
与西贝相比,多次冲击IPO,明确预制、半预制流程,且及时降价的老乡鸡,成为“正面教材”。也有消费者发现,水饺品牌喜家德遮挡住了线下门店宣传标语中的“拒绝预制”口号。
正如罗永浩所言,消费者抗拒的从来不是商业与服务的创新,而是选择权被剥夺和知情权被轻视。相信在本次“预制菜”风波后,头部连锁餐饮企业对于预制菜品,或是中央厨房的应用会更加规范、透明化。
图片截自头豹研究院报告
不过,一个明确的事实是,中国的预制菜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经常被拿来对比的是同为东亚国家的日本市场。
在更多公开媒体的报道中,日本的预制菜发展也经历了长时间的消费者教育。70年代,先是B端市场的预制菜放量。伴随老龄化、少子化、单身化的人口结构变化,居民烹饪越发追求便利性,C端市场才开始显著增长。
《日本经济新闻》曾发文称,截至2024年,日本预制菜的市场规模已突破10万亿日元,覆盖了超过90%的超市和便利店渠道。
去年8月的一则新闻甚至显示,日本7-ELEVEN便利店的“现炸咖喱面包”,于2023年售出7698万多个,还被授予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而这款咖喱包当然是一款名副其实的预制菜。
另据《朝日新闻》的调查,日本有超过60%的上班族,每周自己做饭的次数不超过两次,其中近40%的人依赖超市、便利店或冷冻食品解决三餐。
反观中国市场的预制菜产业,尽管发展路径与日本相似(从B端过渡到C端),却仍存在两大不同。
一方面,日本对预制菜已形成了较高的食品生产标准,对原材料要求严格。例如,禁止使用部分国际允许的食品添加剂,冷藏产品保质期通常为几天至一周,冷冻产品可保存数月,储存温度有严格规定。
国内的预制菜仍高度依赖餐饮及外卖渠道,相应的官方标准仍在出台中。
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地域辽阔,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仍集中在沿海及一、二线发达城市,预制菜产品的销售短期难以突破地域限制。也因此,中国现存的预制菜企业大多存在规模小、区域性强的特点。
近日,相关上市公司也对于预制菜的话题发表了看法。
千味央厨回应投资者,深刻理解并高度重视当前市场对预制菜行业存在的信任挑战,并采取了多项应对措施,针对不同业务环节制定了质量管理制度等。
业绩发布会上,味知香董事长、总经理夏靖表示,预制菜行业的繁荣与挑战并存,在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行业也面临了标准不一、食品安全、监管标准等问题。随着相关标准的逐步出台,从长期来看,优质的品牌力将会是人们的消费选择。
国联证券也曾发布研报指出,中国的预制菜行业会受多因素驱动快速增长,预计2030年的市场规模达到6749亿元,十年的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或超过10%。
相信在未来,伴随预制菜行业的不断渗透,中国社会的餐饮形态,或将发生深刻变革。
关注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