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发起提问:蛇除了头和内脏,全身都是肌肉,还没有像鱼那样的肌间刺,它们怎么会进化成这么这么适合被吃?
以下是我的回答:只能说碰到智人,还有什么动物是不适合被吃的吗?扇贝长成这样:
别的动物碰到扇贝估计都以为它只是石头,即便知道它内部有美味的蛋白质,它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吃。结果到了人类这里,扇贝变成这样:
海胆长这样:
这算是真正做到把尖刺武装到牙齿了吧,但是在人类厨师面前,它变成这样:
还有河豚:
它鼓起来的时候,别的动物咬都没法咬,就算能咬得动,河豚毒素也会立马教那些掠食者做人,但是河豚对人来说最终还是变成了美食。
其实,我觉得蛇和这些动物一样,是明确表示自己不希望被吃掉的,但它们依然被吃成了需要国家明令禁止食用(无论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都不允许食用)。
蛇有多不希望自己被吃掉?
我从来没有吃过蛇肉,但是我亲眼看过很多次杀蛇和煮蛇,蛇从凶猛的、活蹦乱爬的、不顾一切向靠近的人发起攻击的肉变成餐桌上的美食,处理起来一点也不容易。
你得先小心翼翼的把蛇弄死,因为它们真的没有恐惧之说,无论如何都会反抗。
弄死之后,蛇头依然会有条件反射咬人的风险,所以你还得小心翼翼地把蛇头绑起来,然后挂在杆子上(民间做法)。
挂好后,就是要揦开它的肚皮,蛇的内脏几乎填充它们整条身体,所以要去除掉相当一部分不能吃的,这点上,许多鱼可食用的部分都比蛇多得多。
图片
△ 这是蛇的经典结构,它们全身上下到处都是不好吃的内脏部分
另外,蛇胆还不能让它破损,不然的话,据说会影响整条蛇烹饪后的味道,有时候吃蛇的人也会觉得蛇胆是绝佳补品,弄坏的话太苦了,难以食用。
蛇的鳞片像鱼鳞一样很坚硬,烹饪前还需要给它去掉才行,通常是整条蛇皮一起剥掉——这是相对简单的做法,也有人选择选择只弄掉鳞片——这个操作起来估计不会太容易。
蛇的烹饪也不像其它肉那样只要最朴素的烹饪手法,就能很好吃,我看到蛇的烹饪方法基本都是各种上猛料的,各种调味料不要钱似的往里倒。
最最关键的一点,我真的没见过有什么普遍用来吃的动物,比蛇有更多寄生虫的。
我以前真的是一点都不害怕蛇的,直到有一次看到一条切开的蛇那种要爆出的寄生虫,从此对这种动物产生了阴影,直到今天都没有克服。
据说,河蚌的寄生虫也很多,不知道和蛇有没有一拼。
所以,我们不谈许多蛇具有致命毒液,死了都还会咬人,蛇这种动物真的适合被吃吗?
明显不是很适合,但它们碰到智人,无奈也只能被端上餐桌了。
图片
△ 各种形状的肌间刺
为什么蛇没有肌间刺?
至于蛇怎么没有肌间刺,其实也并不是所有鱼都长着这种让人难进食的小刺的。
我很小的时候,身边的人就教我辨别海鱼和淡水鱼,有很多小刺(存在肌间刺)的鱼就是淡水鱼,只有一根主刺的(包括脊柱、肋骨、鳍条)就是海鱼。
虽然并不是所有海鱼都只有一根主刺,也不是所有的淡水鱼都有很多肌间刺,但对于我们经常食用的鱼来说,这个判断方法预估80%以上都正确,不信你可以随便找一几条鱼来试试。
肌间刺是一种附着在肌肉间的的小骨头,这些骨头并没有与脊柱相连,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的作用就是为更多、更小的肌肉提供附着点,从而让鱼能够更精细和灵活地控制身体。
在淡水的环境中,水草,石头等障碍物太多了,很多鱼都需要更灵活的身体才行,以便实现快速刹停和瞬时转弯,所以许多淡水鱼都拥有肌间刺,特别是被我们养殖的那几种淡水鱼(鲫鱼、鲤鱼、草鱼等),都有这种让人讨厌的刺。
海洋中,特别是深海中,环境非常开阔,鱼不需要那么灵活,相反它们承受更大的压力,需要更大的骨头来支撑肌肉才行,所以确实很多海鱼都是没有肌间刺的。
蛇是不是鱼,它们是陆地的四足动物(即便它们四肢已经退化了),而四足动物本来就没有类似肌间刺的特征。
这是因为陆地动物要对抗重力,肌间刺这种东西在不需要对抗重力的情况下,可以提升肌肉的灵活性,但是一旦需要对抗重力,它就会变成累赘,它不仅难以提供灵活性(因为运动方式的改变),还会增加重量。
所以,在食用方面,蛇的肌肉和骨头情况再正常不过了,没啥称得上适合被吃的。
最后:
我觉得真正适合被吃的是虾,这玩意头一剥,虾线一挑,全身就都剩Q弹的肌肉,我真的想不到有哪一种动物像虾这么容易把不好食用的部分去除的,虾的唯一障碍是那个外壳,但是煮熟之后,这个壳也是轻松拿捏。
我之前写过虾为什么这么适合被吃,主要是因为它们进化成通过弹射来躲避捕食者,它们需要极强的瞬间爆发力,而这需要大量的肌肉。
所以它们身体完全被肌肉填充,而内脏这些则被安放在了头部,只有一条细细的虾线贯穿全身(消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