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Pulse 的出现, 聊聊「履约飞轮」 和「代理经济」

最近,OpenAI 发布的 ChatGPT Pulse 功能,在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讨论。Sam Altman 的描述很清晰:一个能在夜里帮你干活的 AI,持续思考你的兴趣、关联数据、最近的对话以及更多,在每天早上把一些你可能感兴趣的东西准备好。如果你告诉 ChatGPT 什么对你来说是重要的,它能表现得特别好。

其中,Sam 用到的「更多」这个词,根据 OpenAI ChatGPT Pulse 的官网资料,指的是在用户授权下,Pulse 能够接入 Gmail 和 Google 日历,「以便提供更多上下文信息,从而提供更相关的建议。连接日历后,ChatGPT 可能会起草示例会议议程、提醒您购买生日礼物,或为您推荐即将到来的旅行的餐厅。」可以预见,未来 Pulse 应该还会连通更多应用,获取更丰富的用户 context。

表面看,这像是一个更智能的早安问候。但如果只把它看作一个新功能,我们可能就错过了背后蕴含着的一些新风向。

Pulse 的出现,在我看来很值得关注。这是 OpenAI 在尝试定义一种全新的、更深层次的人机关系。它挑战的首先是过去十年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人机交互范式。而这背后也带来了一个新的可能性,那就是以「流量」为核心的商业帝国模式,终于开始要松动了。

01 从被动到主动

要理解 Pulse,我们必须跳出「功能」的盒子,看到它在底层范式上的改变。

首先,是从「被动工具」到「主动伙伴」角色的一次努力。「主动性」作为这一代 AI 技术的特点,已是共识,但 OpenAI 在 Pulse 上实现了成功的落地。以往我们与 ChatGPT 的交互,本质上是「一问一答」的模式。我们是主动方,AI 是被动方。它像一个能力极强的魔法箱,但需要你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主动去调用。Pulse 则试图逆转这个关系,让 AI 成为一个能「主动思考」和「主动服务」的伙伴。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是人机交互演进中的一次关键跨越。

可以用我在今年 FounderPark 的 AGI Playground 大会演讲中的「AI Native 三问」框架来审视一下 Pulse 这个新物种:

Pulse 的新目标是什么? Pulse 的目标不再是「精准回答用户的单次提问」,而是「持续优化用户的综合体验和效率」。这是一个从解决「点状问题」到优化「整体状态」的升维。

Pulse 的新管线是什么? 它的数据处理流程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再是简单的「提问->处理->回答」。而是一个持续的、后台运行的循环:「多维数据输入 -> 自主整合与思考 -> 主动生成价值包 -> 用户反馈 -> 强化学习」。这构成了一个产品侧能够持续主动「推一把」转动起来的「数据飞轮」。

Pulse 的新价值模型是什么?它的价值不再仅仅通过单次回答的好坏来衡量,而是通过你愿意托付给它的数据深度和建立起的关系强度来体现。你授权越多,意味着对这段「关系」的投入越深,它为你创造的价值越独一无二,你的迁移成本就越高。

这些转变,也预示着信息服务模式的再一次演进。如果说 Google 代表的搜索是「人找信息」的 1.0 时代,字节跳动代表的推荐引擎是「信息找人」的 2.0 时代。那么 Pulse 所代表的,可能是一个「价值为我而生」(Value Generation)的 3.0 时代的开端。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信息罐头,而是根据你的独有情境,为你实时生成的新价值。

02 从「注意力经济」到「代理经济」的可能性

当人与 AI 的关系被重塑,它所能承载的价值和商业模式也会随之重构。Pulse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以「你」为绝对中心的「个人操作系统」的雏形,以及经济模型的一个新可能。

第一,代理权的革新:「Agent of Platform」vs.  「Agent of You」。

今天所有号称「懂你」的推荐算法,本质上都是「平台的代理人」(Agent of Platform)。无论它多么个性化,其根本 KPI 都是平台利益——留存、时长、转化率、GMV……算法就像平台安插在你身边的「金牌销售」,它对你「好」,是为了让平台「更好」。

而 Pulse 这类产品的出现,预示着一场「立场」的革命。AI Agent 的终极形态,应该是完全为你服务的「你的代理人」(Agent of You)。它的唯一 KPI,应该是你的成功和满意度。它的每一次计算和推送,都必须经得起一个终极拷问:「这是否符合你的最佳利益?」

这个从「为平台工作」到「为你工作」的角色切换,看似微小,实则挪动了整个商业逻辑的支点。

第二,价值链的升级:从「信息分发」到「服务编排」

角色的切换必然带来价值交付方式的质变。

过去,平台在你手机里筑起了一座座数据孤岛,它只能在自己的业务(电商、内容、社交)围墙内向你推送信息。而一个真正的「个人操作系统」,将推倒这些围墙,成为你所有数字化服务的「总调度中心」。

一个真正的「Personal OS」,它的能力是「网络式」的。它将跨越 App 的藩篱,成为你所有数字化服务的「总调度中心」,交付的不再是「信息」,而是「服务」。它不会只推荐给你一篇旅行攻略,而是为你制定并执行一个旅行方案:调用你的日历 App 检查档期,连接航旅 App 查询和预订机票,打开地图 App 规划路线,甚至接入记账 App 分析和管理预算。

在这个「以你为中心的个人操作系统」中,手机里一个个孤立的 App,都激活成可以被 AI Agent 随时调用的「能力积木」。它把过去需要用户手动在多个应用间跳转、复制、粘贴才能完成的复杂任务流,压缩成了一次自然语言的对话。它的上限理论上等于所有数字化服务的总和。它完成的不是「信息分发」,而是「服务编排」,从而拓展出为用户创造价值的「新带宽」。

第三,商业模式的演进:从「注意力经济」到「代理经济」

当 AI 的立场归于用户,价值交付的方式变为服务,商业模式的颠覆便无可避免。我们或许正在告别以「流量」为核心资产的「注意力经济」,迈向一个以「信任」为核心资产的「代理经济」(Agency Economy)。

旧模式的核心是「流量变现」,平台通过免费内容吸引你的注意力,再将其打包卖给广告主。这种模式的根本矛盾在于,广告主的需求与用户的需求时常冲突。而在「代理经济」中,商业模式将变得更加纯粹和一致:订阅制:你付费,雇佣这个 AI 为你工作,这是最直接的代理关系。甚至也可以是结果导向的价值分成: 当 AI 通过「服务编排」为你创造了可量化的价值时(比如帮你抢到更便宜的机票,或让你的投资组合获得超额收益),它和它「编排」的一串 Agent 从中获得约定比例的佣金或分成,再内部分配价值。最终 AI 只有持续证明它在为你的最佳利益服务,你才愿意持续付费。

在这种模式下,「交付结果」取代「免费使用」,「信任价值」取代「流量价值」,这会改变产品与用户的关系及其用户价值的本质。

03 只有巨头是赢家吗?

所以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拥有海量用户数据的苹果、微信,为什么没有抢先做 Pulse?他们最终会不会做 Pulse?

我和这两家公司内部的一些朋友聊过这个话题,答案是:「非常谨慎」。这种谨慎,不止是用户数据的合规风险,其背后是一个深刻的挑战——我称之为 「信任-履约飞轮」 的建立挑战。

用户授权数据,是「信任」的输入;AI 交付超预期的价值,是「履约」的输出。这是一个至关重要又极其脆弱的正循环。

这恰恰解释了巨头的困扰。首先是它们的体量太大,任何「履约」失败可能都会是批量的。大公司的大产品,相对创业公司来说他们的「试错—修正」成本过高。所以他们会倾向于谨慎和所谓的「宁为天下后」。

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用在 A 业务上获得的「用户信任」,去「履约」B 业务,这种「信任的跨界套利」即便出发点是好的,也极易引发用户对巨头的警惕和反感,甚至反垄断等问题。

而 OpenAI 作为新晋的挑战者,Pusle 可以理解为它在用一种非刚需服务,启动对更多用户数据的索取尝试,这已经是目前最激进的「大公司」动作了。

不过 OpenAI 的入局对于创业者来说,很可能并不意味着个人 Agent 赛道的终结。恰恰相反,OpenAI 的入局,撕开了一个过去被巨头因「谨慎」而尘封的市场,并帮助教育了用户。

创业者的机会在哪?

机会,可能在于垂直领域的「深度履约」

Pulse 的「非刚需」和「泛化」恰恰是它的软肋。一个什么都想做的助理,很难在每一个垂直领域都做到极致专业。而这,或许创业者的破局点。

在很多具体的生活领域,比如健身、饮食、记账、日程、笔记等等,可以从一个用户有明确需求、最愿意为之「立约」的场景切入,去构建一个比通用模型好上 10 倍的「履约」能力。去成为那个「最懂行、最可靠」的垂直代理人,这依旧有意义。

当你在一个点上把「信任-履约飞轮」转起来,你就拥有了最坚固的护城河。我觉得未来的版图,或许不是一个中心化的 AI 帝国,而是一个由无数个值得信赖的、专业的垂直 Agent 构成的「信任联邦」。

Pulse 的出现,可以理解为给 AI Agent 的时代指出一个方向。机会,仍属于那些能够深刻理解并解决「信任-履约」这一核心难题,并最终能为用户创造不可替代价值的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