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廖尧
近日,合肥优艾智合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优艾智合”)正式向香港联合交易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通过港交所18C章程,冲刺“移动操作机器人第一股”。
18C章程是港交所2023年年初推出的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规则,允许企业在未实现盈利,但满足市值、研发投入等指标的情况下通过主板上市。
高发展潜力是这些公司的关键词。由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团队创立的优艾智合,在短短八年内已发展成为全球收入最高的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企业。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4年收入计,优艾智合是全球第一的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企业,同时在中国移动操作机器人企业中位居第一。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优艾智合收入从0.8亿元猛增至2.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0%。其规模目前在半导体领域全球市场份额第一,在能源化工领域全球市场份额前三。
值得关注的是,优艾智合从竞争激烈的机器人赛道中脱颖而出,背后支撑着的是其以“打造助力工业效率变革的具身智能生产力”为目标所构建的技术路径与商业模式。而这也将是其潜力释放的成长飞轮。
事实上,机器人实现商业价值,都必须经历技术论证、商业化论证,最后逐步走向规模化的商业模式。整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从低级、不复杂的泛化场景形成小规模应用,再扩大至宽泛场景大规模布局。
资深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专家对硬氪表示,18C章程公司,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寻找产品发挥价值的场景空间,整合资源,制定并落地完整解决方案。移动操作机器人领域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未来增长潜力大,但当前行业尚未进入规模化增长阶段,仍在技术验证、商业化探索及细分场景拓展的关键时期。
该人士同时指出,目前具身智能机器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已广泛应用的专用型机器人,例如专注泳池清洁的机器人、在半导体搬运晶圆的移动操作机器人;一类是通用型机器人,例如人形的移动操作机器人。两类机器人在商业应用上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前者需更多泛化能力加持以适应工业场景需求,后者需满足工业对一致性、安全性、可靠性的高要求。
言下之意,机器人背后的产业逻辑,要的是企业“以技术为根基、以场景为锚点、以价值闭环为核心”的清晰商业模式。
而优艾智合成为全球领先的工业具身智能科技公司,离不开对这一商业模式的践行。这一模式不仅解释了其市场领先地位,更揭示了其在工业智能浪潮中的独特定位与长期潜力。
据招股书,优艾智合通过移动操作机器人驱动全球工业客户智能化变革,实现稳定、柔性、高效的生产。目前为半导体、能源化工、锂电、3C及其他制造、公用事业等众多行业提供“一脑多态”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包含高泛化智能模型以及具备感知、移动、操作能力的多形态机器人。
优艾智合主要解决工业物流以及巡检运维两大场景下的痛点,并深耕于半导体、能源化工产业。其业务扩张模式,可以归纳为遵循“试用者→早期用户→早期大众”的路径:先小批量试运行,再逐步扩大规模,并且通过客户场景、客户层级、产业链上下游、技术驱动等四个维度,实现持续拓展。
具体而言,客户场景从0~1、1~10到10~100,形成完整解决方案覆盖;客户层级:从头部客户延伸至中腰部、尾部客户,将头部服务经验内化为标准服务;产业链上下游:在半导体等行业,从核心环节(如晶圆加工)向上下游(如衬底、封装行业)延伸;技术驱动:借具身智能技术扩展机器人应用边界(如从洁净车间到整个厂区),扩大市场空间。
上述人士指出,从优艾智合的发展历程以及战略可以看出,其发展并非盲目追求热点,而是优先深耕现有战略领域,暂不急于跨领域大规模合作。其将新具身智能技术优先应用于已有产品,扩展解决方案边界的做法,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面这两个行业产业链庞大,现有探索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另一方面,探索新行业需要大量时间精力,跨领域需要对机器人场景应用价值的重新理解,过往的经验难以跳跃式复制。
招股书中所披露的“技术-场景-产品”三位一体的发展逻辑,恰恰是深耕战略的最好体现。其中在技术端以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机器人定位、端边协同的通用具身智能复杂操作模型、模块化和高安全性机器人设计、面向复杂柔性制造过程的全域物流管控技术等技术方向持续迭代,纵深打磨出领先的技术实力。进而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打开高门槛、高市值市场,并在应用场景上战略聚焦这一领域。最终,通过广泛的机器人产品落地项目积累丰富的技术经验,反哺于技术优化升级,驱动优艾智合技术迭代循环。
全球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正步入蓬勃发展的黄金阶段,移动操作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主要的产品类型,以兼具操作和移动能力展现出高度的智能性和适应性,释放出巨大的增长潜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全球移动操作机器人解决方案市场规模渗透率将由2024年的11.2%增长至2030年的42.7%。
优艾智合站在了风口。作为全球最早探索具身智能技术并实现规模应用的机器人厂商之一,优艾智合早在2017年即实现具身智能产品的销售,目前,其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已在中国、日本、韩国、德国等30余个国家及地区进行销售,客户覆盖包括全球头部半导体晶圆代工厂、中国头部电网集团和能源集团在内的众多知名企业。
一位长期关注机器人领域的投资人向硬氪指出,随着人形机器人成为热议话题后,机器人也逐渐成为大模型AI的新载体,两者融合增加了通用可能性与智慧化功能,让未来机器人市场空间更大、更细致。但目前机器人技术存在两极化,基于模型化拟合训练的人形机器人,泛化性高但成功率难超99%;传统机械臂精度、一致性、可靠性高但泛化性差。若将两者不同比例地融合,针对不同细分场景形成差异化应用解决方案,未来市场空间也将远超预期。
他表示,机器人产业一方面是技术先进性与商业实用性的平衡,另一方面是标准化规模效应与深度定制化需求之间的平衡。换言之,一方面机器人必须成为稳定、可靠、可衡量的先进生产力,另一方面工业场景的标准化和专业化,导致很难通过一套软件、一套硬件完成所有的任务分工执行。
优艾智合“一脑多态”的精妙之处在于,成功破解了这两个核心矛盾。
“一脑多态”工业具身智能系统,包括高泛化工业具身智能模型(“一脑”),具备感知+决策+交互能力的多种形态具身智能机器人(“多态”)。
其中,“一脑”打通了从专业数据-推理决策-实时控制-场景闭环-持续学习的全链条具身智能生态。通过一套通用的工业智慧大脑,让各类适应场景需求的机器人相互协作并完成任务,实现单一设备操作到全场景协同的跨越式升级。
通过“一脑”多模态感知、精准物理交互和自主决策能力,而下层的机器人“多态”可根据半导体、能源等不同工业场景的具体需求进行适配。这使优艾智合产品既保持了技术的前瞻性与统一性,又保证了产品在具体场景中的高度专业化与可靠性。
与此同时,在硬件层面,优艾智合强化关键零部件研发,聚焦与“一脑多态”适配的核心部件,如高精度传感器、机器人核心控制器、视觉域控制器、高性能关节模块等的研究与设计,从基础物理层优化硬件性能,进而实现与软件层的深度耦合。
上述投资人表示,这是一种“乐高式”的组合方式,使得90%的部分源于经过验证的标准化模块,确保了供应链效率和成本可控,而仅需约10%的定制化开发来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这本质上是在工业领域实现了“规模化下的柔性定制”,解决了高科技制造业的“不可能三角”难题。
两大矛盾的解决,也成为优艾智合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底层技术知识产权自主可控的“一脑多态”下,灵活的技术组合方案及自主的业务流程;二是在工业化标准下具备快速拓展、延伸及尝试新事物的能力,可快速搭建可靠的测序方案,为探索市场、扩大价值边界提供基础;三是随着对聚焦行业的不断深耕,将行业know how沉淀到软硬件产品中,并通过快速响应头部客户需求,持续扩张行业价值边界。
总而言之,优艾智合的模式可概括为:一个以自主可控的“一脑多态”技术为引擎,以高度模块化产品为载体,为工业场景关键环节持续构建价值闭环,最终实现跨场景、跨行业、跨地域的稳健复制与增长。这使其不仅是一家机器人公司,更是一家深耕于工业场景的“生产力解决方案”公司,为硬科技企业如何实现技术与商业的双重突破提供了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