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深交所互动易信息,11月24日,万科A官方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持有贝壳的股票已经全部出售。”
图源:深交所互动易
万科投资贝壳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17年4月19日,这个时间点是在贝壳组建之前。万科以30亿元投资链家集团,获得约7.2%股权,其中26亿元入股链家地产,4亿元入股链家系另一公司。后续经过链家D轮融资稀释,万科的持股占比下降到了约5.5%。
2018年4月,链家重组为贝壳找房。不久之后,万科持有的链家股权被按比例转换为贝壳股份。
图源:天眼查
2020年8月13日,贝壳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万科作为战略投资者,成为前者的重要股东之一。随着贝壳上市,万科的持股比例进一步被稀释至约4.13%。
贝壳美股IPO发行价为20美元/股,最高点曾涨至79.4美元/股,这一高点使贝壳市值一度突破900亿美元。
按贝壳市值最高点计算,万科持有的贝壳股票价值一度高达约3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60亿元。对比万科30亿元的投资额,相当于可以获得7倍以上的回报率。
不过2021年之后,随着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下行,贝壳股价快速下跌,今年长期徘徊在20美元左右。最新股价为17.32美元,总市值约202亿美元,即使以此计算,万科在2017年的这笔投资也有相当不错的回报率。
2023年6月26日,有投资者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提问万科持有贝壳股票的相关问题,当时万科的回复是:“截至目前公司仍持有部分贝壳的股份”。
但从2023年底开始,万科陷入严重财务危机。
随着万科的债务压力不断增加,债务到期集中+销售下滑+融资渠道受限等各方面的风险叠加,导致公司现金流严重承压,标普、穆迪等机构相继下调万科的信用评级,自此之后,万科开始积极自救。
2024年4月30日,万科正式提出“聚焦主业、瘦身健体”一揽子方案,明确“退出非主业”,同时优先出售非核心资产、低效资产、与主业协同性低的资产。
之后,万科相继出售了上海七宝万科广场、上海松江印象城、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项目、上海南翔印象城、成都高新万科大厦、深圳红树湾项目等项目的部分或全部股权,以及将吉林松花湖国际度假区和北京万冰雪体育各75%股权转让给了香港中旅。
在今年8月22日举行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万科管理层回答调研机构的提问时提到:今年上半年,公司完成13个项目的大宗交易,涵盖办公、商业、公寓、教育等业态,合计签约金额64.3亿。公司当前正在建立面向未来发展模式的“3+3”战略退出渠道,包括三支REITs、三支PRE-REITs基金,同时,也在结合政府存量资产盘活等契机,探索新的交易路径。
而出售所持贝壳股权,则是万科在今年下半年继续为债务降压的又一个重要动作。
贝壳作为业内最重要的“渠道”之一,曾经是开发商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所以,在链家启动外部融资,准备重组成贝壳上市时,万科、融创以及有地产业务的新希望集团先后直接投资入股,成为贝壳的战略投资方。
贝壳的新房业务可以追溯到2014年。从一二手联动卖房开始,2014年4月,贝壳与万科、保利、华润等知名开发商达成战略合作探索新模式。
2015年,链家全资收购了高策地产服务机构,正式宣告进入新房营销服务领域,完成房地产全产业链布局,并提出“三年内新房、二手房业务各半”的战略目标。
到了2016年,链家新房业务已经布局到全国25个城市,覆盖2000余楼盘。
2018年4月,链家重组为贝壳找房,新房业务纳入贝壳平台体系,正式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战略。之后,贝壳加大新房业务发展力度,将新房业务收归COO线管理,全面投入新房体系建设。
2020年上市当年,新房GTV达1.38万亿元,全年新房业务营收为379亿元,占到全公司营收的半壁江山。
贝壳当年披露的信息提到:截止2020年底,贝壳平台新房在售合作盘数量达到8600个,其中与恒大、融创、万科等全国百强开发商合作率高达85%。足见其对开发企业的影响力。
今年三季度,贝壳的财报数据显示,其GTV为7367.4亿元,收入230.5亿元。其中,新房业务三季度GTV1962.7亿,收入约66.4亿元。营收占比下降到了约28.8%。
在行业整体收缩期,贝壳也遇到了更大的业绩压力。
万科、贝壳都长期位居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位置,曾经也在资本与业务层面考虑过彼此深度绑定。但如今再回过头去看,时移世易,战略愿景最后成了一纸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