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独家获悉,「商汤医疗」近日完成数亿元Pre-A+轮战略融资,投资方包括联想创投、联创资本、九弦资本、申冉投资等。今年年初,商汤医疗已获得美的系盈峰控股、人民卫生出版社集团旗下人卫科发等产业资本的上亿元投资。
据商汤医疗介绍,当前公司已启动A轮融资,投后估值超30亿元,本轮融资认购金额已超5亿元。
商汤医疗正依托AI技术,以“通专融合”为技术路径,推动“未来智慧医院”建设,其核心技术引擎包括:医疗健康大语言模型“大医”、多模态医学图像基础模型群。
“大医”模型,以千亿参数规模的商汤日日新“商量”大语言模型为基模,利用海量高质量医学知识数据训练而成,具备感知、推理及规划能力。该模型目前可覆盖智能自诊、用药咨询、影像报告结构化、临床辅助决策等多个细分医疗场景。
多模态医学图像基础模型群,涵盖医学图像、文本、生物信息等数据模态;可针对放射、病理等不同图像模态,实现检测、分割、分类等任务,并支持小样本、弱标注的高效率模型训练,以突破医疗“长尾问题”数据样本少、标注难度高的瓶颈。
商汤医疗CEO张少霆认为,“在内卷的医疗AI行业,纯技术可以成为先发优势,但很难成为长期壁垒。在技术赋能下,丰富的产品矩阵、资本助力的产业生态,则相对不容易被复制。”
因此,早在2018年,商汤医疗就提出了“赋能全院诊疗愈”的平台化理念,发展至今形成了临床诊疗、智能决策、患者服务、医学科研等实践场景应用,覆盖医疗全流程。
这种平台化战略,也符合医院方的隐性需求。很多医院希望供应商能提供有延展性的产品,而不是装十几款软件、对应十几家厂商。澳门镜湖医院便是一个案例,该院多年来接连采购了商汤医疗十余款人工智能产品。
为了避免陷入“软件标品”的价格战 ,商汤医疗搭建了智能体开发、模型应用生产双中台体系,形成“自主可控+灵活调配”的差异化优势。医院不仅能调用底层大模型能力;还可结合自身优势,利用双中台,生产特定领域专属模型及智能体,实现智慧医院的升级。
据介绍,商汤集团实行“1+X”战略后,商汤医疗实行独立市场化运营,商业化路径逐步清晰:一方面,继续深耕“全院智慧化”大单;另一方面,将标准化的软件模块向基层医院辐射,扩大收入规模。
“商汤做医疗已有七八年的积累,前期的投入换来了丰富的产品矩阵。独立融资,也是考虑希望引入有资源的股东,融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资金,更是为了促成合作生态。”
张少霆表示,未来将持续引入具备生态协同能力的产业合作方、财务投资人,共同构建AI医疗生态,加速医疗行业智慧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