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生成爆款视频」,这款 AI 流量神器有点东西|AI 上新

作者|Duostar

编辑|靖宇

做内容,既讲创意,也讲「勤奋」。当你真正动手,会突然发现环节繁多:选题、脚本、口播、拍摄、剪辑、配乐、配图、封面,直到发布。

于是,「一句话出片」的 AI 工具成了许多人想抓住的省时杠杆 。各家 AI 大厂不论文生图、文生视频还是图生视频,都盯着创作者那条最耗时的流水线,试图用自动化换来「订阅费」。

目前正在内测的小云雀,就是把所有 AI 内容能力装进一个 App 的尝试之一。口号很响:

「一句话打造一个爆款」

在体验过后,笔者认为,对于一般的门店经营者或者小公司运营来说,小云雀确实能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不过,对于专业创作者来说,这款应用产出的「AI 内容」,依然需要跨过 AI 生成的「恐怖谷」。


栏目作者召集

极客公园的新栏目「AI 上新」,将带大家体验最新的 AI 应用和硬件,让你成为 AI 时代「最靓的仔」!

现在,我们也向所有喜欢尝鲜和体验 AI 的同 学发出召集,只要你发现并体验了新 的 AI 应用或者功能,按照格式(参考案例 : 一张卡片,不仅 AI 了我的工作,还摸清了我的八字和 MBTI?|AI 上新)向栏目投稿,在极 客公园公众号发布,不仅能获得相应稿费,且会为你「报销」AI 应用的订 阅费用。

同时,优秀作者还有机会进入极客公园 AI 体验群 ,获得最新 AI 应用和工具的内测资格,参加极客公园专属相关 AI 活动,和 AI 应用创始人一对一沟通。

AGI 太久,只争朝夕,让一部分人先 AI 起来吧!投稿、进群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极客小助手微信

图片


01

「雀实」方便,但「AI 味」稍重

先说体验: 小云雀确实能让你更快,但目前「AI 味」还是偏重

在视频生成能力上,输入提示词,等待数分钟的「理解分析-创意脚本-剪辑成片」三道流程,它就能给出结构完整的短片,还允许上传素材,可以说门槛很低、效率很高。

如果是给简单的商业广告短视频加字幕和解说,它的确很方便 。但如果要按成为主流平台「爆款」的标准,你会很快撞到审美与节奏的问题:镜头语言趋同、转场热闹却生硬,而且转场的节拍很规整,需要叙事张力或情绪铺陈的内容,被 AI 的统一节奏抹平。

无论什么题材,很多视频都有一种相似的腔调——紧凑、节拍规整,却缺乏气息与呼吸。

图片

小云雀的智能生视频功能案例|图片来源:小云雀 APP

视频声音问题方面,AI 的合成音在清晰度与断句上「可用」,但观众对「AI 味」的辨识,往往先于对内容的接受。工具讲解还行,「永远平」的韵律,在需要情绪共鸣时,AI 还是容易让人出戏。

视频中出现的文字内容,也容易「破相」。比如,让它生成一个周会视频,它把「2025 Q3」抖成「202|2025 Q3」,还夹杂「TeelfarIiedn」等伪英文,后续几屏还随机出现拉丁字母。另外,多处文字乱码,且字幕文字颜色常常与画面背景颜色对比度不足,可读性打折。

图片

AI 生成周会视频的混乱文字|图片来源:小云雀

另外,视频生成的准确性也偶有离谱场景。例如,让它生成的加州街头滑板视频里,人提着滑板,双脚没站在滑板上,人却在沙滩上直接滑动。

图片

人提着滑板滑动|图片来源:小云雀生成视频

在宠物手把手做蛋糕的视频里,内容质量先不说,鸡蛋能从桌面上直接「穿」出来,同一视频的主角小狗在不同画面里的形象或气质有时也未能完全保持「一致」,比如前面有眼白,后面眼睛就变成全黑了。

图片

宠物手把手制作蛋糕|图片来源:小云雀生成视频

除了生成视频,小云雀还支持数字人。不过,不管是「照片会说话」还是「数字人」功能,口型有时会跟不上声音,或者内容对不上嘴形。

此外,目前该 app 不支持横屏如 16:9。对于品牌账号、教育类与企业演示而言,有时横屏可能是刚需。据小云雀相关人员称,横屏功能在推进中。

总的来说,在视频创作方面,小云雀已基本解决「能做出来」与「能更快做出来」,但离「完全替代创作者」可能还有距离

小云雀的图片生成效果则友好一些。它包含「AI 图片设计」和「智能换背景」功能,能够让非专业设计用户短时间内拿到像样的结果,电商图、活动海报、社媒封面这类需求基本能覆盖,尤其是给商品做图。

图片

小云雀的图片侧功能|图片来源:小云雀 APP

不过,「智能换背景」还是存在局限性,常见物体的抠图与景深表现可圈可点,但如果涉及人物素材,发丝边缘溢出、反射不合逻辑、阴影浮离等问题就容易出现。「悬浮感」一显形,AI 味立刻上来。

02

整合入口已到位,关键在可用性

作为一个 AI 工具,小云雀的做法很清晰,把「照片会说话」「智能生视频」「数字人讲解」「AI 图片设计」「智能换背景」所有成熟能力,都集中到一个低门槛入口。

背靠字节剪映团队,它还有「灵感」页对热点进行编排,可以与抖音的趋势洞察相契合,这些本身都可以方便创作者。

产品价格方面,即使公测免费,小云雀也已经开始上线付费计划,价格为 79 元/月或 759 元/年,权益包括 1200 积分/月,大约可以生成 600 秒视频或 1200 张图片

但未来决定上限的,不是「装了多少功能」和「允许的生成量」,而是这些功能的实际效果。

图片

小云雀主打「一句话打造一个爆款」|图片来源:小云雀官网

目前不管是视频时间轴,还是图片的设计图层,似乎还是空缺的。愿意省事的用户可以「一句到位」,但愿意较真的用户可能也希望能打开剪辑轨道乃至关键帧,做细节微调。

据小云雀相关人员称,「iOS 版本即将上线编辑功能。上线前,如您有小幅度的修改需求,可以考虑将图片/视频保存手机后,导入其他编辑软件,进行修改」。

声音方面,除去更多自然态音色,当然还可以开放更细粒度调参。文字方面,尤其是中文字体,似乎仍是很多厂商模型面临的共同难题。

在平台内容层面,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否愿意接受那么多 AI 生成内容的轰炸,也是一个问题。当海量创作者把内容都交给 AI 生成,平台给出的开箱即用的审美,事实上在塑造下一代内容的母语。当「像内容的东西」可以无限生成,「像内容的垃圾」也会以指数级增长。

有不少小云雀使用者称,感觉自己的 AI 视频会受到「限流」,比如「数字人特别容易限流,文案是自己的,小爆了一个之后账号就提示被限流」。还有用户在官方群里反馈,「做了一个小云雀的视频,一晚上的浏览量就只有 4,其他哪怕是放自己照片的浏览量都是 3000 左右」。

一些创作者根据经验总结称 「AI(内容)很容易同质化」,除非手法或内容足够新,否则很难脱颖而出

图片

小云雀功能案例|图片来源:小云雀 APP

所以,目前谁可以把小云雀当成「主力」?

门店老板、小公司的在职运营、普通的社媒个体、校园与机构宣发、需要稳定栏目更新的知识科普账号等等,可能都可以。尤其在平面设计这条线上,它可以把「促销海报、社媒配图、活动价签」等常规需求迅速打包。

至于想把每一条作品都当成艺术品的导演型创作者,或追求复杂叙事与高级镜头语言的创作者,对他们来说,小云雀可能还不够用,除非他们愿意花超长时间,一次又一次不断调整提示词和设置。

总之,小云雀已经把巨头验证过的能力装进一个顺手的盒子,现在它还处于初生公测阶段,接下来,期待它变得可控、可靠,那时「一句话打造一个爆款」才不只是口号。

在那之前,最稳的可能还是: 它负责方便,你负责「好」